握筆姿勢的建立是一個進行的過程

在引導孩子精細動作操作進而引導孩子書寫的過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讓大人的引導動作破壞孩子正在建立的動作型態。而孩子利用各式媒材的操作,與多種工具的互動過程,自然而然出現的指尖調整動作及掌內操作經驗,是身為兒童職能治療師的我在臨床職業十多年的目標。

如果我們檢視我們對於孩子書寫能力的期待,我們不免需要反思在電腦輸入越來越普遍的今天,要求孩子書寫能力是否會像練習琴棋書畫一樣,漸漸地因為時代的演變而喪失這項能力的必須性。我們需要先確定一件重要而且基本的要件: 我們的孩子依然需要書寫的能力嗎?

其實,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孩子未來會依靠電腦進行幾乎所有的工作,書寫這項能力依然有必要性。首先,書寫的過程能直接的增益孩子在文字及符號的記憶,經由一筆一畫的書寫過程,孩子能有較多的記憶經驗,更容易記起文字以及符號。並且形成文字的構字概念、部件意義等,與語文相關的概念。而即使不是國語課,其他的學習內容都有以書寫形式為主的部分。也因此,書寫是學齡孩子花費大量時間從事的活動。配合學習的內容,以及運思記憶的過程,書寫都有其不可替代性。更讓我們需要在意的是當握筆的遠端握筆動作無法符合孩子當前的活動要求時,代償的動作以及軀幹坐姿所受到的影響,將會日積月累造成孩子累積性的傷害。

面對焦急的家長、對書寫很挫敗的孩子,正確的握筆姿勢似乎成為大家面對書寫問題的唯一目標。基於對孩子發展的醫療專業背景,我需要強調的是<書寫姿勢是一個進程,與其強調正不正確,孩子書寫的能力是否能應付當下的挑戰才是重點>。年紀較小的孩子還在發展整體動作、坐姿穩定、手眼協調、雙側整合的孩子,粗筆寫大字的過程是必要的過程,這時就算孩子看筆來能有正確的握筆姿勢也不見得就是好事。年齡較大的孩子,因為書寫時間較長,能讓孩子在好的擺位下完成功課就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所以,面對正在發展的孩子,我們所使用的引導媒介---握筆器就有不同階段的角色及使用目標。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認知能力

    「做」這件事,在認知學習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而且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感覺、做法不盡相同,更應該藉由多方操作、體驗,讓孩子有機會將自己所看、所學付諸於行動,並達到「認知匯入」目的。建議爸爸媽媽能夠透過示範、旁敲側擊或是舉一反三,讓孩子將累積在大腦裡的記憶與行為結合。人類的腦部分成很多區域,若長期只針對某特定事情感到興趣而忽略其他發展,部分能力將不斷被強化、開發,而沒有運用到的部分,就會愈來愈弱,也就是用進廢退。因此,認知發展應是全方位的學習,而不是單就某一特定目標。

 

何謂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的優劣常與智力畫上等號,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不同的訊息,會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也因此認知和肢體動作、思考、想象、邏輯、創意、推理、記憶等能力的連結息息相關。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is Mom Perfectly Explains Why She Does Not Teach Her Kids To Share.jpg<不要打人! 不要搶玩具!> <要等待! 要排隊! > <這不是你的! 要輪流玩!> 孩子出了家門,就變成了炸彈。除了聲嘶力竭之外,爸媽更要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

兩三歲的階段正是孩子在認知語言、動作遊戲、社交情緒等各方面都蓬勃發展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多多接觸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以及不同的環境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成長動力。但因為小家庭的生活模式,家中的寶貝並沒有上一代友善的同儕生活環境,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和同齡的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即使爸媽特意帶孩子在公園或親子教室與其他孩子互動,高頻率的出現打人、搶玩具、鬧情緒的負向行為,有讓家長及孩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人常常會以自己的角度來詮釋孩子的行為,但是面對正在成長的孩子,其實孩子的專心跟爸媽不一樣。

【對孩子來說:什麼是專心的感覺? 】

在孩子的世界中,有好多東西都十分新奇,尋找這些新奇的事物、發現有趣的地方,是孩子與環境的重要互動。很多時候,孩子無法專注在那些我們覺得應該專注的目標時,都是因為環境當中有對孩子來說更有趣的東西。而不停地搜尋環境當中有趣的東西,擴充自己大腦的資料庫,就是孩子一開始使用專注力的方式。

【所以,問題在哪裡呢? 】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直教不會孩子擤鼻涕的爸媽看過來!不要在那邊哼~半天,試試看這個方式。

讓孩子學會維持自己的整潔,才能有健康的生活,也才會人見人愛喔!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玩具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玩具,爸爸媽媽總是無法挑選到適合孩子年齡的玩具。有時,就算根據專家建議去購買了適合孩子適齡的玩具,爸媽也無法充分的使用玩具所有的效能。

身為兒童職能治療師,在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十幾年臨床經驗裡,面對年年更新的玩具,其實都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天啊!這麼好的玩具,怎麼大家都不會用啊!』。這次直接利用一個實際的玩具來說明,讓我們來分析一個對孩子有許多幫助,但是常被低估的玩具---巧連智動物疊疊樂。

坊間有許多類似的玩具,其實都是很好的。但是這組玩具有幾個特點是我在進行玩具分析時覺得很有趣的:

首先,每一個形狀都有兩個動物,而每一隻動物都是不同的。孩子在一開始處理形狀時,很容易覺得吃力。然而加上動物的圖案,就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形狀的差異。反觀,如果我們在引導孩子處理空間時,一開始就使用沒有圖案引導的形狀板、異形版、或是七巧板,就會發現因為無法讓孩子連結已經理解的事物,所以對剛開始學習的孩子來說太難了,很容易無法維持興趣。

四到五歲的孩子是建立視知覺空間處理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個年紀如果能藉由生活經驗與遊戲累積對於空間處理的內化經驗,在日後無論對於書寫、空間操作上都可以有較充分的基礎。所以,這組玩具中,有幾個動物積木剛剛好可以用來進行空間處理的遊戲,利用動物圖案本來就有的方向/前後/左右,來增加遊戲的經驗。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是孩子最寶貴的成長環境,在醫療、教育、社會變遷的現況下,我們發現父母為了望子成龍而將育兒的主導權交給他人。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孩子需要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之下不斷轉移,失去穩定的基礎學習環境。在孩子還未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時,如果家庭沒有充分的發揮功能,孩子就無法發展出穩定的人格及自我認知,同時對於社交以及情緒的自我調適都將無所依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需要發展出對自己及環境的認知。當孩子要從自身的小圈圈向外探索環境時,外在環境所給予的反應是塑型孩子自我認知以及環境覺察的重要過程。而這樣的過程是動態且時時改變的,所以家庭的穩定環境,才能讓孩子參與並了解自己及環境。

葳葳是一位兩歲的可愛孩子,因為生長曲線一直很優秀(體格很好),所以家中的親人移植不認為葳葳會需要成長上的協助。一直到葳葳兩歲時,媽媽隱忍不發的問題終於嚴重到全家都注意到了。

兩歲的葳葳是家中的小霸王,玩玩具時完全沒有規矩,亂丟玩具之外,對哥哥非常沒有禮貌,對哥哥的東西總是亂破壞。出門看見商店裡的東西就一定要帶回家,如果是在公園玩有別的小朋友接近,葳葳就會動手推人。這些問題行為又加上葳葳不太說話,所以惡性循環的結果,葳葳變成一為大家口中沒家教的小孩。

其實,葳葳的問題並不罕見,這些情況都可能源自於家庭的能力不足,所以,藉由職能治療的專業重新<充權家庭>,讓家庭展現該有的力量,是家庭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面對光譜上的孩子,腦科學的研究依然正在繼續,但是行為上的偏好我們都不是第一天知道了!!

最近,有位孩子的處置介入一直讓我與其他的治療人員有態度上的差異。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孩子帶著較為無法回應環境改變的特質,無法立刻地被中斷的偏好在日常生活之中無時無刻的引發大小衝突。孩子在玩遊戲時,無法應對年幼的妹妹的干擾,而生氣地動手推人。在球場看大哥哥投籃看得不過癮,但媽媽要回家了,就直接二話不說地趴在地上上演八點檔…面對這樣的事情天天發生,爸媽再好的脾氣都磨光了。而臨床的治療者建議<不應該讓孩子因為耍賴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現在不處理未來必然更糟糕>,幾次下來的治療就是堅持的治療師與爆炸的孩子在治療室中的負向經驗。爸媽開始被無力感壟罩,但治療者的建議卻是<溫柔的堅持,直到孩子適應>。

我不這麼認為,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向家長闡述我的理由。
         <有自閉症特質的孩子有哪些行為特性,我們並不是第一天知道!>

是的,孩子的這些特質我們並不是第一天知道,這些特質也會在孩子的生命之中一直存在,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跟這樣的特質共存>。我今天的經驗是這樣的---孩子想要投籃不想要坐著上課,投籃真的很好玩所以不想做其他的了,但是下課了要進行另一堂課程了,就是要結束才行。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用到所有的感官來接收資訊,在這些豐富的訊息經過大腦處理之後,就會變成認知。然而,每一個人都有會於訊息處理時的偏好,有些人特別依賴視覺、也有一些人會比較偏好聽覺。然而,有些孩子是用動作來學習! 例如:當我們需要立刻記憶起某一個陌生的電話號碼時,有些人會一直重複默念、也有一些人會用筆不斷重複書寫,而這些不同的方式就是顯示個體之間在學習時策略的差異。

        近年來,因為資訊的爆炸與學習步調的改變,孩子需要非常快速的學習新知,對於沒有像父母親小時候充分的自我整合時期的孩子們來說,有一部分的孩子會開始出現學習的困難。其中,我們發現需要以動作及操作來學習的孩子,特別容易在倚重視覺及聽覺的課堂中顯得吃力。

        <體感遊戲>在現在的兒童職能治療臨床介入之中已經是一種常使用的方式,而我們所偏好使用的體感遊戲有幾個特點:

()結合專注力及衝動控制,增加基礎學習能力。

不是一昧的有動作就得分,而是需要辨識/記憶/避免錯誤的遊戲。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96
      採訪撰文/林靜莉
      諮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倪信章、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baby-remember-happy-emotions.jpg小寶貝出生後,由於認知能力不足,尚未發展出各種情緒,但隨著年紀增長,加上生活經驗逐漸變多,孩子開始有了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表達。究竟寶寶的情緒發展歷程為何?父母該如何從旁協助,使情緒得以順利發展?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與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關,寶寶剛出生,只會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產生基本情緒,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慾望會逐漸增加,開始發展出較複雜的情緒,之後亦擁有觀察他人與自我控制的能力,達到情緒穩定發展的境界。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