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裡,還有許多地方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環境。無論是親子餐廳、圖書館、公園等,各式的展覽會場,都是可以帶給孩子很多成長經驗的地方。但當我們想要帶孩子一起出門時,我們總是無法讓孩子好好參與,更甚至許多的時候總是敗興而歸。對這樣的情況,爸媽常常不知所措。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比您更慌亂,所以大吵大鬧的孩子用盡全身的力量在告訴您[爸比、媽咪,我不要在這裡了。]

為什麼對我們來說這麼有趣的環境,孩子卻如此抗拒呢? 試想,今天您突然被帶到一個外國的市集,那裡吵鬧、快速、壅擠、一堆您不認識的人向您說著您聽不太動的話…,您當下的感覺無疑的會是非常的不舒服。而如果此時,您唯一熟識的人強迫您留在當下、不許離開,那我們一定會使用非常強烈的情緒行為讓這位熟識的人同意您的離開。

所以,幫助孩子能夠在公共環境之中有安全感就是減少孩子吵鬧的主要因素。在此,有幾個方式可以提供給爸媽參考。

首先,孩子必須要再有較多機會出入公共場合之前,具備工具社交的能力。所謂的工具社交的能力指的就是:大家在環境之中共同使理解,類似於用來維持秩序的行為,例如:排隊、通關、買賣。也就是說,孩子在家中可以先利用家規的執行,來先行理解這些規矩(例如:大家都一起坐在餐桌上了,才可以一起開動)。而這些行為的建立,可以幫助孩子在活動當中有較好的耐受度跟環境覺察能力。

其次,孩子必須在環境之中有參與的角色。所以,如果您帶孩子去喝下午茶,孩子就容易會因沒有事情可以投入而無法參與。在這樣的社交經驗之中,可以思考一下在這個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的孩子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參與的呢?例如:出去買東西時,讓孩子負責提籃子。出門吃飯時,讓孩子練習處理一些跟食物有關的事情(像是剝蝦子、栗子,或是幫爸媽把筷子的紙套折成筷子架)。如果,孩子已經吃飽了,但是大人還在聊天的話,也可以完一些小遊戲(像是用筆在餐店紙上畫圖)。或是,在幾天前已經有準備一些孩子期待的小活動,讓孩子在好好吃完之後利用大人在談天時進行(當然,是孩子有好好做完進餐的過程後才可以開始,如果一邊玩一邊吃識不適當的)。

最後,教導孩子認知環境,而不是嚇唬孩子。例如:去遊樂園時,孩子會很期待進入劇場或是對排隊不耐煩。此時,我們可以利用簡介的資料來讓孩子先了解活動的內容,並且引導孩子認識時間或是環境之中的工作人員的特徵。例如:工作人員正在拿著工具進入展場,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我們還不能進去? 我們如果都記得把垃圾拿出來,哥哥姊姊就不用打掃的這麼辛苦了?如果,我們好好的排隊,工作人員就知道我們在等,才會趕快一點!

所以,當孩子在公共場有不適應的反應時,家長的引導是建立孩子應對環境的重要因素,如果使用不適當的方式祉為了立即的效果,常常會發生產多的壞習慣。所以,循序漸進的階段養成孩子適應以及理解環境的能力,才能讓孩子真正的獲得成長。

arrow
arrow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