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光譜上的孩子,腦科學的研究依然正在繼續,但是行為上的偏好我們都不是第一天知道了!!

最近,有位孩子的處置介入一直讓我與其他的治療人員有態度上的差異。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孩子帶著較為無法回應環境改變的特質,無法立刻地被中斷的偏好在日常生活之中無時無刻的引發大小衝突。孩子在玩遊戲時,無法應對年幼的妹妹的干擾,而生氣地動手推人。在球場看大哥哥投籃看得不過癮,但媽媽要回家了,就直接二話不說地趴在地上上演八點檔…面對這樣的事情天天發生,爸媽再好的脾氣都磨光了。而臨床的治療者建議<不應該讓孩子因為耍賴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現在不處理未來必然更糟糕>,幾次下來的治療就是堅持的治療師與爆炸的孩子在治療室中的負向經驗。爸媽開始被無力感壟罩,但治療者的建議卻是<溫柔的堅持,直到孩子適應>。

我不這麼認為,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向家長闡述我的理由。
         <有自閉症特質的孩子有哪些行為特性,我們並不是第一天知道!>

是的,孩子的這些特質我們並不是第一天知道,這些特質也會在孩子的生命之中一直存在,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跟這樣的特質共存>。我今天的經驗是這樣的---孩子想要投籃不想要坐著上課,投籃真的很好玩所以不想做其他的了,但是下課了要進行另一堂課程了,就是要結束才行。

首先,孩子的軸心需求是什麼呢? 對這位孩子來說,當然不是認知,很多認知的學習之所以會有困難,主要是來自於孩子的互動經驗缺乏。所以,互動的經驗才是重點,孩子清楚的表達要去投籃,也在投籃的遊戲之中可以跟隨我的互動指令跟遊戲,並且以我為圓心的遊戲,這對我的介入來說就是有意義的。經過一些時間後,我察覺必須在時限之前引導孩子結束活動---是的! 都已經知道孩子需要多一些時間處理環境的要求,當然必須預留時間給孩子。

我跟孩子說:我們要走囉! 立刻接收到孩子的拒絕,這時我接著說: 你還要玩嗎? 跟我在同一頻率上的孩子察覺到我的理解,稍微鎮定了一下,生氣地搶著球喊著:我還要玩~~。我立刻說:好啊,再玩一次! 但我並沒有立刻把球給孩子,而是再問孩子一次:再玩一次好嗎? 這時孩子平靜多了,我再說了一次: 我們再玩一次,玩好就要下課囉! 然後孩子就再玩了一次。之後,我繼續重複上面的過程,結束活動,再玩一次,結束活動,再玩一次…五次之後,孩子接受了我將球收起來,情緒平穩的下課了,總共花了7分鐘。

很多人會認為,在第一次時就應該堅持結束活動,而我卻不這麼認為,這也是我跟其他治療者介入差異最多的部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孩子有這些特質我們不是今天才知道。我們的調整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特權,更不是寵溺。我要引導的是讓孩子在有這樣的特質下,仍然帶有正向的情緒跟互動的意願!

當有這樣的事件發生時,我覺得必須讓孩子有適當的情緒面對環境,也就是說,我認為即使當孩子面對不舒服的變動,還是可以引導孩子有正向的情緒。所以,如果孩子將事件直接連結到生氣跟負向情緒,自然就沒有好的情緒基礎去覺察環境。所有的孩子對於無法掌控的環境都會感到害怕,所以給孩子主控權是讓孩子在環境中或去安全感的方式。而我認為引發自閉症的孩子與環境互動,這樣的主控感甚為重要。這也才是真正的: <用說的就可以讓別人知道我的需求>的開端。

所以,我會讓孩子使用正確的情緒跟語言讓他想要的事情發生。當然,已經連結到壞情緒的孩子要有這樣的表現並不是容易的,所以即使是今天這個孩子在幾個星期以前也用他的後腳跟問候過我的眼窩,但是在今天孩子已經可以很快地調整他的情緒而說出適當的語言。

然後,我重複的結束孩子的活動,孩子重複的使用語言爭取多一次遊戲經驗,在這幾分鐘之內孩子的情緒都是正向的。再最後一次,孩子並沒有再爭取投籃遊戲,而是跟著我向其他在場的人說再見。而在這7分鐘之內,孩子維持在用語言互動,並且接受活動的中斷。同時,也因為在這7分鐘之內孩子的情緒是平穩的,所以更多的環境資訊順利的進入孩子的處理系統中。

如果,今天我們<立刻>的拉走孩子,並主觀的認為只要堅持就可以磨平孩子的特性,會發生什麼事呢? 會有兩個我們都不想要的結果,一個是失敗了---孩子的負向情緒加劇,幾年後我們根本不敢讓孩子出門。另一個是成功了---孩子的主動性完全被我們磨掉,變成我們推一下走一步的樣子。

所以,我依然認為讓孩子學習用平穩的情緒與自身的行為偏好共處,才是引導自閉症孩子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