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最寶貴的成長環境,在醫療、教育、社會變遷的現況下,我們發現父母為了望子成龍而將育兒的主導權交給他人。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孩子需要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之下不斷轉移,失去穩定的基礎學習環境。在孩子還未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時,如果家庭沒有充分的發揮功能,孩子就無法發展出穩定的人格及自我認知,同時對於社交以及情緒的自我調適都將無所依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需要發展出對自己及環境的認知。當孩子要從自身的小圈圈向外探索環境時,外在環境所給予的反應是塑型孩子自我認知以及環境覺察的重要過程。而這樣的過程是動態且時時改變的,所以家庭的穩定環境,才能讓孩子參與並了解自己及環境。

葳葳是一位兩歲的可愛孩子,因為生長曲線一直很優秀(體格很好),所以家中的親人移植不認為葳葳會需要成長上的協助。一直到葳葳兩歲時,媽媽隱忍不發的問題終於嚴重到全家都注意到了。

兩歲的葳葳是家中的小霸王,玩玩具時完全沒有規矩,亂丟玩具之外,對哥哥非常沒有禮貌,對哥哥的東西總是亂破壞。出門看見商店裡的東西就一定要帶回家,如果是在公園玩有別的小朋友接近,葳葳就會動手推人。這些問題行為又加上葳葳不太說話,所以惡性循環的結果,葳葳變成一為大家口中沒家教的小孩。

其實,葳葳的問題並不罕見,這些情況都可能源自於家庭的能力不足,所以,藉由職能治療的專業重新<充權家庭>,讓家庭展現該有的力量,是家庭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

居家空間的安排,可以讓孩子開始建立自我概念的人際界線。

孩子剛出生時,對於自我跟環境並沒有完整的界線。當嬰兒有自我的生理需求時,不管是餓了或是渴了,都有其他人會滿足他的需求。同時,嬰兒有天生的能力讓成人主動地進行互動或照顧的能力。所以,對於嬰兒來說<人我之分>是需要藉由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而建立的。所以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就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環境陳設以及規劃,讓孩子漸漸理解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並且主動的協助家庭環境的整齊。

在生活之中有一些情況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如: 孩子在吃飯時會有自己的碗,有時也會在鋪上個人桌墊,所以孩子自然而然了解<我的碗裡面的就是我的食物>。然而,在家庭要迎接一個孩子時,大多讓孩子的空間沒有適當的規劃來跟家中原本的環境融合。所以就會讓孩子的東西充滿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漸漸的孩子就無法有維持環境以及適當的人際界線。所以,像葳葳一樣,無法理解環境規則的孩子,大多身在一個不了解如何規劃的家庭空間。

居家規劃,讓孩子不自覺的自動自發

首先,我們要先規劃出家裡的動線,這些動線是要空出來的部分,而和孩子有關的區域就是設置在動線旁適合的地方。這其中我們最需要考量的是孩子的世界與大人有高度上的差異,所以我們在考慮動線時,就需要加入孩子的因素。我們就以客廳、玄關、房間來一一解說家中大致的規劃的方式。

客廳是社交的發展基地---和大家一起待在一起的地方。

客廳裡的家具通常比較大,所以我們天天都在為了孩子跳上跳下、或是有在哪個沙發底下發現小玩具而覺得困擾不已。為什麼孩子就是無法好好使用客廳呢? 這其中的主因就是,客廳是學習跟大家在一起的地方,但是和大家一起待著孩子常常無法瞭解可以做哪些事,加上大型的家具會讓孩子有攀爬的動作出現,所以跳上跳下、加上亂丟東西就是孩子在這個環境之中會想做的事。

在客廳,我們可以利用可以輕鬆準備的器材來規劃。首先,要找一個不會該擾到大人使用客廳的動線以外的地方,這個地方要接近家人就常在的地方,例如: 沙發的旁邊就是一個好地方,孩子可以看的到大人,一邊學習大家的互動,一邊又可以適當地被忽略也被注意。我們可以在地上用防滑墊鋪出一個區域(大小大約就是孩子可以或坐或趴的大小),然後這一區要放孩子的一種玩具,這種玩具要具備一些特性,才能當作孩子在客廳學習社交互動的良伴。首先,是一個單獨的玩具,積木就不適合,而一台小汽車、洋娃娃就比較適合。而這個區域是以孩子坐在中間時為中心,而在利用紙膠帶、貼紙、巧拼佈置出玩具<扮家家酒的場景>。在這個區域,我們讓孩子與家人待在一起時,一邊玩辦家家酒的遊戲讓客廳的社交功能出現。並且孩子在這個情境之下,經由遊戲認知的發展,孩子會主動地維持遊戲的完整性,就如同孩子每次都不讓我們收玩具一樣,他們會主動維持這個扮家家酒的<作品>。

然而,當孩子漸漸習慣,也可以從事其他的活動,例如: 看繪本(用故事來演戲、唸書給家人聽)、存錢(假裝用錢買東西)。而在孩子還沒有可以完全使用客廳的家具前,例如: 孩子身高不夠,坐在椅子時就還踩不到地前,會有許多時間是待在地上的區域中的,這時我們就要了解孩子的侷限。同時,在客廳中會出現許多東西,例如: 食物、電視遙控器、手機….這些不適合出現在孩子區域裡的東西,就不能讓孩子帶進自己的區域,要讓孩子習慣所有的東西都是要在該在的地方,所以也不能讓孩子一邊玩一邊餵飯喔!

玄關是讓孩子學習管理的地方---不要<打包>孩子出門

玄關的陳設會依照孩子的動作發展而有不同的考量,一開始我們建議坐在地上準備,所以鞋櫃最下面一層請為孩子清理出來。這層空間要放孩子的鞋、襪子(用個盒子裝)、雨衣、裝髒襪子的盒子、安全帽或是其他的外出用品。而牆面上要有依孩子高度的掛鉤,用來掛背包。地上的區域,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塊乾淨踏腳墊讓孩子一開始時可以坐在地上穿鞋襪。

所以,當孩子要出門時,請讓孩子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在墊子上練習穿鞋襪,利用背包來讓孩子練習裝好自己的所需物品。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東西就是都放在這個區域,因為一開始練習的孩子並沒有辦法像大人一樣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很容易就會因為東西不在當下分心。

外出回家後,一般大家都是直接放輕鬆,但是對孩子來說,還有需要學習的活動。一回到家先將身上的東西全部放在出門時穿鞋的墊子上,脫完鞋襪後,髒襪子就要放在髒襪子盒子裡,然後一項項解決暫時放在墊子上的東西。背包要全部倒出來,水壺要裝水放回背包、雨具、外套、帶出門的玩具….都要一一放回原位(這些原位要接近玄關),一直到墊子上都空空的,才能洗手吃點心或玩玩具。一般來說,兩歲的孩子就可以完成大多的步驟,只需要適當的環境、充裕的時間,所以請放心讓孩子做。

房間是練習獨處跟專心思考的地方---練習專心、自主、自我調適。

孩子在學習調適時需要一個角落來專心做自己做的事,放自己喜歡的東西。房間裡的角落有別於其他空間的做主要的因素就是在這個地方孩子需要練習自我調適。當孩子的大腦要進入睡眠以及開始清醒時,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自我準備。所以,在房間中的這個區域就是放孩子練習這件事的地方。

當孩子每天要入睡前,就會到這個區域從事一些輕鬆的工作,例如:簡單的家事練習(折自己的衣物、聽音樂、觸覺遊戲…等,孩子可以參與且不會情緒高漲的活動)。然而,當我們就孩子起床時,也可以輕輕地搖醒孩子之後,抱起孩子到這個區域,讓孩子漸漸醒過來。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發展出依環境而調適自己的能力。當孩子漸漸習慣安靜的時間,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在這個區域進行有技巧性的活動,另用安靜的環境讓孩子練習精熟一些技巧,像是摺紙、畫畫、黏土。

最重要的玩具區---學習的重要基地

    玩具區並不隸屬於其他區域,所以在家中要有一個可以讓孩子遊戲的區域。我們建議使用厚一點的巧拼來分出一個空間,盡量是靠在牆角且家人可以隨時看到的地方。在這個區域我們更需要讓孩子有規矩可以遵循,一般對於孩子遊戲方式的認知缺乏,使我們在考量遊戲規矩時常常失當。一般來說,小班的孩子可以開始練習一次玩一個玩具,並且玩完之後還能自己收拾。而孩子在4歲之前,大多是一次玩3-5個玩具,輪流、重複的玩。但是,許多父母會在孩子還在玩時就把玩具收起來,最後變成孩子一直丟、爸媽一直收的窘境。

    在玩具區,孩子可以自己玩想玩的玩具,而我們只需要訓練孩子習慣<玩具要放在墊子上玩>。利用剪刀裁剪防滑墊,幫孩子準備三-五張遊戲墊。在孩子開始會玩玩具時就開始讓孩子知道,玩具是要好好珍惜的,所以我們要在墊子上玩。如此,當孩子同時要玩一大推玩具時,就會了解一次只能挑選三-五種玩具。而我們也可以知道,那些玩具是孩子要玩的。漸漸孩子越來越大,專注力以及遊戲技巧越來越好,墊子的數量就可以開始減少至兩張。

    一歲左右的幼兒,可以使用一個桶子代替墊子,這時的孩子開始練習手的大動作及抓放,所以喜歡丟東西。而面對牆面的規劃,可以在加上桶子來上孩子進行遊戲,例如: 把東西丟到桶子裡、或是在牆面進行遊戲都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的遊戲。

    每天吃晚餐前,孩子就必須將玩具都收好。所以,我們並不會在沒收好東西之前開始晚餐,而媽媽也可以利用準備晚餐時的聲音提醒來提醒孩子收拾。較小的孩子對於事過境遷的事情多半無法理解意義,所以當孩子沒收好東西過了一段時間在處理並沒有幫助。

   如果遊戲區的東西跑出區域了,家人只要維持東西在孩子的遊戲區內即可,不需要打斷孩子的遊戲。因為,當孩子輪到要玩那個玩具時,自己就會整理。我們將玩具搶來、或是藏起來並沒有讓孩子自己收拾更有意義。當孩子的專注力技巧越來越好,一次可以注意較多的目標,就能夠自己維持。而我們在孩子還在練習專注時就中斷孩子專心的遊戲,其實就是干擾孩子練習專心的過程。

     大略的家庭分區主要提供爸媽在規劃家庭區域時的注意事項,因應每個家庭的不同,都可以再加入自己的巧思。而主要的重點在於,利用環境的引導讓孩子產生適應環境要求的行為。小小的動線規劃,就可以減少很多家長的困難以及增加孩子正向成長的因素。

arrow
arrow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