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不適用在孩子發展上,醫療的發展期程是最低標準

臨床工作上,我常會在第一次見到家庭以及孩子時,問這樣的問題: 您什麼時候覺得孩子需要幫助的? 有醫療需求的孩子,其照護者就會開始細數一路以來的歷程。而發展需求孩子的照護者,就會指出一個標準。例如: 他就不會講話啊! 老師說他坐不住啊!

身為兒童職能治療師,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努力地想將兒童發展的過程以生活參與做為我們專業的演繹展現,而不是給孩子一張標籤、一個診斷。所以,利用我們的專業在生活中營造適合孩子及家庭成長的正向環境,是一個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

在尋求資源之前,您需要理解<醫療需求>以及<發展需求>

所謂的醫療需求,就是孩子因為特殊的先天或後天因素而產生的需求,這些需求是一般孩子沒有的,在坊間的育兒資訊也無法解決這類的問題。例如: 腦性麻痺、自閉症、罕見疾病…等。而發展需求指的就是一般孩子就會有的需求,這些需求會來自於環境、孩子的氣質、照護方式…等。而這些問題常常會在傳媒之上受到關注或討論,許多專業人員或是爸爸媽媽都可以提供一些經驗分享。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家裡,還有許多地方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環境。無論是親子餐廳、圖書館、公園等,各式的展覽會場,都是可以帶給孩子很多成長經驗的地方。但當我們想要帶孩子一起出門時,我們總是無法讓孩子好好參與,更甚至許多的時候總是敗興而歸。對這樣的情況,爸媽常常不知所措。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比您更慌亂,所以大吵大鬧的孩子用盡全身的力量在告訴您[爸比、媽咪,我不要在這裡了。]

為什麼對我們來說這麼有趣的環境,孩子卻如此抗拒呢? 試想,今天您突然被帶到一個外國的市集,那裡吵鬧、快速、壅擠、一堆您不認識的人向您說著您聽不太動的話…,您當下的感覺無疑的會是非常的不舒服。而如果此時,您唯一熟識的人強迫您留在當下、不許離開,那我們一定會使用非常強烈的情緒行為讓這位熟識的人同意您的離開。

所以,幫助孩子能夠在公共環境之中有安全感就是減少孩子吵鬧的主要因素。在此,有幾個方式可以提供給爸媽參考。

首先,孩子必須要再有較多機會出入公共場合之前,具備工具社交的能力。所謂的工具社交的能力指的就是:大家在環境之中共同使理解,類似於用來維持秩序的行為,例如:排隊、通關、買賣。也就是說,孩子在家中可以先利用家規的執行,來先行理解這些規矩(例如:大家都一起坐在餐桌上了,才可以一起開動)。而這些行為的建立,可以幫助孩子在活動當中有較好的耐受度跟環境覺察能力。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要打人! 不要搶玩具!><要等待! 要排隊! ><這不是你的! 要輪流玩!> 孩子出了家門,就變成了炸彈。除了聲嘶力竭之外,爸媽更要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

兩三歲的階段正是孩子在認知語言、動作遊戲、社交情緒等各方面都蓬勃發展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多多接觸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以及不同的環境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成長動力。但因為小家庭的生活模式,家中的寶貝並沒有上一代友善的同儕生活環境,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和同齡的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即使爸媽特意帶孩子在公園或親子教室與其他孩子互動,高頻率的出現打人、搶玩具、鬧情緒的負向行為,有讓家長及孩子都很受傷。讓心急的想讓孩子學習與人互動的爸媽不得其門而入,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讓我們的下一代真正的變成宅男宅女。

其實,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擁有太多令孩子興奮的東西可以投入。尤其當孩子開始展現出與世界互動的能力時,能讓孩子產生滿足感,所以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願意嘗試,他們享受嘗試的過程,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之中獲得經驗。所以,一個擁有兩歲幼兒的家庭通常像是一個被炸彈炸過的地方一樣,四處散落的玩具以及永遠不在位置上的生活用品都是孩子享受遊戲的結果。雖然這樣的情況會讓我們很頭痛,但對於一位兩歲的生活探險家而言,遊戲並不是專心一意的解決問題,而是在各種遊戲之中獲取大量的資訊。

基於兩歲的孩子在當下階段遊戲的方式,加上在家庭的生活環境之下,孩子在兩歲時會以自我為世界的中心來思考問題,所有的東西如果我想要都可以拿、都可以玩、都可以吃的,這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階段下,並沒有建立適當的人際互動界限的表現。所以,在這個階段爸媽需要教導孩子了解<別人的>與<自己的>東西之間的差別。在孩子的理解之下,孩子開始學習家裡的規則、基礎的物權,甚至是安全的概念。但我們必須理解,家中的這些規則雖然<看起來>孩子好像能遵守,卻不代表孩子理解真實的情況,也不代表孩子能類化這些規則到家庭以外的地方。試想,在家中孩子不需要排隊、不需要等別人、不需要使用與同齡孩子適用的社交行為,在熟悉的家中盡情的遊戲成長,如何能夠處理出了家門之後會發生的行為? 例如:孩子在家中可以自己一個人獨享玩具,爸媽也能夠經由熟悉的互動模式理解如何與孩子互動。如果今天,孩子來到一個需要與他人一起遊戲的空間,面對另一個來自其他家庭的孩子,如何能夠重現在家裡好好遊戲的情況。

除了家庭經驗以外,對兩歲的孩子來說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讓孩子面對社交挑戰時特別吃力,其一就是語言發展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擁有很好的語言吸收能力,也十分願意利用語言與人溝通,但我們可以發現說話這件事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需要付出很多的專注。我們不難發現,孩子需要很專心的說話,也希望大人專心的聽他們說話,如果有事情同時發生,孩子就會無法兼顧說話跟其他的事情,甚至是忘記剛剛要講什麼。而這樣需要專心說話的過程,對於一個剛剛開始表現說話能力的孩子來說是很常見的過程。而我們在家中教導孩子的社交用語,在家中的單純環境孩子很容易複述出我們期望的語句。然而,如果孩子出了家門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出現許多需要孩子專心的因素。例如:專心地觀察他人、專心地注意爸媽會不會離開、專心地玩一推家裡沒有的玩具、專心地想盡辦法玩到盪鞦韆...。而這些因素會讓孩子無法好好的專注在講話這件事,所以當孩子無法同時關注這麼多的目標時,退化的方式就非常容易出現---而運用肢體動作是此時孩子最直接有效的行為,同時不需要太多的專注就可以產生,推打的行為也就產生了。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需要三股力量---家庭、教育、以及相關的專業,這三股力量是相互合作而且均衡的。』

『在我們陪伴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遇到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父母並沒有樣育孩子的自信。』

身為投身在基層醫療的兒童職能治療師,陪伴家庭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充權家庭是我們的第一哩路,也是最後一哩路。

 

我很喜歡用這樣的一個故事來開始---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早聽到在社區中庭裡有孩子在大喊「走開」,聲嘶力竭的聲音激起安靜的社區中不少的關注。我在窗邊看到這一切,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這個事件中有三個孩子,不斷大喊著走開的孩子拖著大大的書包跟厚重的外套,亦步亦趨地走在另外兩位孩子的身後。結伴的兩位孩子的其中一位,時不時拿石頭丟向隨後的孩子,讓被欺負的孩子不敢向前。但是,這三位孩子似乎是必須結伴同行的,所以當被欺負的孩子不想前走,其他兩位孩子也沒有離開。而沒有動手的孩子自頭自尾都在安撫被欺負的孩子,但並沒有強硬的動作去制止。

最後,動手的孩子坐在花圃邊低頭不動,最後又再動了一次手,逕自向前走。留下沒有動手的孩子安撫被欺負的孩子繼續前進。我很容易地將這位被欺負的孩子和我們的慢飛天使作連結,因為在他放聲吶喊的過程之中,他喊了一句「走開!我要去復健!」。

我一開始很生氣,在看到事件的過程之中我已經打開窗子,準備要嗆聲制止。但是,路人的關注已經很快地制止了這件事。然而,如果這位被欺負的孩子是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而另兩位孩子是他的自然支持者的話,無疑的這是一個不平衡的互動狀態,身為職能治療師應該要思考更周全的建立「自然支持者的系統」。

所謂的「自然支持者」所指的是當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之中,所需要的友善的引導人。類似於一個由人來擔任的輔具,但並不像照護員,自然的支持者是一個在環境中本來就會出現的人,而不是外加進去的人。例如:下一節課要換教室,自然支持者就會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孩子完成換教室的動作。在慢飛天使的成長過程之中,自然支持者的建立可以讓孩子在環境中有友善引導以及模仿的對象,並且對於社交技巧以及行為基模的建立有很好的增益。所以很多時候,當孩子離開家庭而需要在團體之中生活時,自然支持者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宜燁   兒童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電子信箱  allforkidsot@gmail.com

 現職
       高雄市楠梓區右昌聯合醫院  兒童早期療育中心  

學經歷

私立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坊間注意力課程一直很多,基於望子成龍的信念,父母多是有課就上、有書就買。然而這幾年的工作經驗發現,我們所使用的<問卷勾選>的注意力評估方式其實無法為孩子制定適合的介入方式。很多時候,可能連孩子真正的問題都無法釐清。

注意力有許多種面向,尤其在近年來我們將環境互動的過程也列入評估的向度。這樣的考量無疑是希望更能顯現出孩子的需求,如此立意良善卻無法在父母以及教師們還是不了解注意力的本質下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

playing-outdoor-3  

在我的臨床經驗之中,有許多孩子雖然顯現出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但真正的成因卻不在注意力的部分。甚至我們會發現,錯誤的環境互動經驗是一個我們不太考慮卻很重要的因素。注意力是上天給孩子的禮物,但是使用這個能力的技巧與穩定表現的能力卻需要後天環境的塑形。所以,每一個年紀的孩子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注意力表現,這些不同階段的發展能力會與其他動作或認知的發展一同整合呈現。例如:兩歲的孩子大約平均可以負荷的注意力時間為6-10分鐘左右,所以當孩子在玩玩具時,因為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以及認知能力發展的因素,就會讓孩子一次玩3-5個玩具。如果心急的母親不要一直忙著收拾的話,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孩子會在這些玩具之間輪流玩。這樣的過程是具有意義的,除了注意力的發展限制以及練習專注在幾個遊戲之間的能力之外,孩子利用輪流玩的方式在熟悉與不熟悉的玩具遊戲間學習。當這個玩具玩不下去時,可能代表孩子的認知無法繼續操作,但是先玩別的休息一下,等等再回來再研究一下,可以讓孩子除了有時間整合資訊多加思考之外,也是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度與環境觀察的能力。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認知能力以及情緒調控越來越好時,就開始能夠玩一個玩具久一些的時間。所以,在孩子的認知發現好玩的地方時,注意力就自然而然的提升,也就是當孩子有興趣時便可以維持較長的專注時間,並表現出較好的學習效果。所以,一般大多是在小班的時候,老師會要求孩子一次只能玩一個玩具,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大多已經有約15-20分鐘的注意力,也開始能練習自我調整能力。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精細動作的表現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之中,對邏輯運思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顧有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當孩子開始學習操作工具後,許多爸媽都很擔心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而最常會詢問的問題便是<我的孩子為什麼還沒有慣用手?><需不需要強制孩子使用同一手作為訓練建立練用手?>其實,當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無法直接給一個確實的答案!但是只要了解孩子的完整發展經驗,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hand-development  而這樣的過程就是兩側協調的基礎,很多動作都是如此作用,例如:騎腳踏車、上下樓梯。然而,有另一些的動作卻是需要所謂的側化過程,例如:寫字、打球。這些動作明顯的不是兩側協調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更多技巧的運用及品質的要求。而這些需要側化的動作,就需要所用的慣用手以及非慣用手的相互協調配合,以達成活動的品質要求。而所謂的側化過程並非是所負責的肢體單一專司,而是需要整體的動作配合,是一個完整的能力。例如:當我們要進行一個三步上籃的動作時,並非只有投球的手要動作,而是我的身體需要作出協調的動作。也同理,當我們發覺孩子的慣用手似乎不穩定時,我們應該更著眼的是<孩子的動作協調以及動作經驗是否足夠?

當孩子的動作協調發展還沒有獲得足夠的經驗前,要求慣用手的動作是不切實際的,即使強制規定用一隻手作業,品質也會很差。就如同當孩子練習剪刀動作時,只練習使用剪刀的手而另一邊的輔助手卻完全置身事外。所以當孩子有慣用手動作方面的疑慮時,我會先建議增加孩子的動作協調經驗,增進兩側整合的動作,在協調動作之中建立及引導慣用手發展的傾向。例如,當孩子已經可以跳跳床後,我們會試著讓孩子一邊跳床一邊丟接球,在過程之中孩子會漸漸嘗試然後發展出側化的動作。如果,孩子此時出現同手同腳、或是不協調的表現,就代表我們需要幫孩子獲得更多的經驗以及動作回饋。

在動作協調的活動之中,加入技巧要求的活動目標,就可以讓孩子開始進行側化技巧發展的過程。而在這樣的過程之中,我們仍然需要注意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過程。以孩子的動作發展過程來說,手部的發展過程較為複雜,從掌部到雙側的協調都有不同的發展意義。例如: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用前三只進行抓握,在發展的過程之中孩子是由掌部、尺側(也就是小指端)開始發展,所以無論是拿東西吃,或是用蠟筆亂畫,在這個不同的年齡都會有不同的表現。而發展過程有其意義存在,直接跳過過程而使用成熟的動作,只會讓孩子看起來是成熟的,但整體的動作卻沒有循序漸進的品質進展。然而,當孩子在發展慣用手時也出現完整的動作建立過程。

ss_101511771  在兩歲時,孩子會開始進入精細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孩子會經歷一些過程來建立技巧。首先,從單一的動作表現(亂丟東西)到有目的性的動作(把東西都丟到桶子裡),這個過程是練習手眼的重要階段,是<即物>動作的發展表現。其次,當孩子開始雙手一起合作完成活動時,會先以協調動作為主,例如:雙手握著奶瓶、雙手一起抱抱娃娃。而當孩子開始練習有技巧的動作時,一開始會有不斷換手的現象,此時因為孩子無法用單手來進行動作的調整,會藉由換手來調整動作。另一方面,也會利用換手的過程來分化兩側的動作,一手動作、一手休息。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會有許多種一的里程經驗出現。例如:當孩子一開始玩木棍套珠珠時,多用慣用手拿珠珠,這跟成人是相同的。但是當孩子開始學習用線串珠珠時,我們會發現孩子一開始多使用非慣用手拿線,而使用慣用手拿珠珠。這樣的過程會讓家長誤以為孩子的動作不對,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必然出現的連續過程。在此時,對孩子來說是握好線用珠子去套,而非用線去穿。當孩子整合了這個過程,自然會從拿珠子去套變成用線去穿。而這樣的過程是無法省略的,需要一步一腳印地讓孩子參與體會。當一位心急的爸母詢問孩子的慣用手發展時,我們會更重視剛剛所提的完整過程,而非只定義孩子的慣用手。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lforkids  節錄自All for Kids線上問診系統回覆內容

當孩子在幼兒園出現的情緒問題時,我們更應該再次通盤考量孩子的社交以及子我概念發展史。尤其是<在兒童早期發展並不順利的兒童>,因為不同的階段以及社交互動因素,在面對團體學習的當下,也需要另一些不同的思考。

社交問題在孩子身上十分常見,並不能只歸因於家教!

媽媽您辛苦了,情緒的問題在早產的孩子身上十分常見。我們先花一些時間來解釋一下這些問題的產生,在此我們要先釐清,孩子的情緒問題常常來自於<環境互動的經驗>,並非環境或家庭之中任何一個人的錯誤。所以,千萬不要將這些壓力放在家人或自己身上。會在此強調這點,是因為情緒的問題非常有渲染力,容易影響家庭中的正向力量。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要正向樂觀的陪伴孩子目前遇見的問題。

11518042-large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孩子舒服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注重思考的活動而忽略操作的手部發展,其實是扼殺孩子的學前發展。當孩子缺乏操作的過程,而只剩下<看活動>的假經驗,就是在孩子的無限未來中築起一到圍牆,讓孩子只能看到而無法到達目標。

5vc8qkyt-1393473615  在3C傳媒盛行的今天,孩子無疑地在視知覺的訊息處理及學習都勝過上一代的我們,相信大家都有玩遊戲時發現孩子輕易的就比我們厲害,新手機也是孩子先會玩的情形。我其實並不反對孩子使用3C產品,但卻非常不喜歡3C產品變成褓姆,相信其中的差別不需要再老生常談。

兒童職能治療師一直以來身為在兒童發展中重要的專業,並以手部的發展為專家自居。所以,在臨床經驗之中我們不免會強調手部功能的重要性。在此,我希望藉由一篇文章來闡述我對手部發展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發想觀點便是我認為,手部操作在兒童發展時的重要性也呈現在認知發展以及視知覺的經驗獲得。

當孩子在八個月之前,手其實可以算是嘴巴的延伸,用來作為觸覺訊息的獲得。這個時候的孩子最有力氣的就是頸部,最靈巧的就屬舌頭跟嘴巴,所以抓到的東西就一切往嘴巴塞。當孩子開始可以爬來爬去後(大約就是在八個月大之後),開始用身體來參與環境。這是手部的動作已經有較大的動作,所以丟來丟去的我丟你檢活動,孩子一向樂此不疲。

baby-playing-floor  然而,當孩子開始發展基礎的手部動作後,孩子就開始了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和環境的互動變不同了。從一開始的被動接受,到可以到處爬來爬去,孩子也就發展出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並了解物體恆存與空間的概念。而在孩子的手功能開始發展後,孩子與環境的互動便開始出現經由操作經驗而來的邏輯思考。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