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衛教資訊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his Mom Perfectly Explains Why She Does Not Teach Her Kids To Share.jpg<不要打人! 不要搶玩具!> <要等待! 要排隊! > <這不是你的! 要輪流玩!> 孩子出了家門,就變成了炸彈。除了聲嘶力竭之外,爸媽更要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

兩三歲的階段正是孩子在認知語言、動作遊戲、社交情緒等各方面都蓬勃發展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多多接觸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以及不同的環境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成長動力。但因為小家庭的生活模式,家中的寶貝並沒有上一代友善的同儕生活環境,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和同齡的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即使爸媽特意帶孩子在公園或親子教室與其他孩子互動,高頻率的出現打人、搶玩具、鬧情緒的負向行為,有讓家長及孩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教不會孩子擤鼻涕的爸媽看過來!不要在那邊哼~半天,試試看這個方式。

讓孩子學會維持自己的整潔,才能有健康的生活,也才會人見人愛喔!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光譜上的孩子,腦科學的研究依然正在繼續,但是行為上的偏好我們都不是第一天知道了!!

最近,有位孩子的處置介入一直讓我與其他的治療人員有態度上的差異。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孩子帶著較為無法回應環境改變的特質,無法立刻地被中斷的偏好在日常生活之中無時無刻的引發大小衝突。孩子在玩遊戲時,無法應對年幼的妹妹的干擾,而生氣地動手推人。在球場看大哥哥投籃看得不過癮,但媽媽要回家了,就直接二話不說地趴在地上上演八點檔…面對這樣的事情天天發生,爸媽再好的脾氣都磨光了。而臨床的治療者建議<不應該讓孩子因為耍賴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現在不處理未來必然更糟糕>,幾次下來的治療就是堅持的治療師與爆炸的孩子在治療室中的負向經驗。爸媽開始被無力感壟罩,但治療者的建議卻是<溫柔的堅持,直到孩子適應>。

我不這麼認為,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向家長闡述我的理由。
         <有自閉症特質的孩子有哪些行為特性,我們並不是第一天知道!>

是的,孩子的這些特質我們並不是第一天知道,這些特質也會在孩子的生命之中一直存在,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跟這樣的特質共存>。我今天的經驗是這樣的---孩子想要投籃不想要坐著上課,投籃真的很好玩所以不想做其他的了,但是下課了要進行另一堂課程了,就是要結束才行。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96
      採訪撰文/林靜莉
      諮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倪信章、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baby-remember-happy-emotions.jpg小寶貝出生後,由於認知能力不足,尚未發展出各種情緒,但隨著年紀增長,加上生活經驗逐漸變多,孩子開始有了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表達。究竟寶寶的情緒發展歷程為何?父母該如何從旁協助,使情緒得以順利發展?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與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關,寶寶剛出生,只會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產生基本情緒,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慾望會逐漸增加,開始發展出較複雜的情緒,之後亦擁有觀察他人與自我控制的能力,達到情緒穩定發展的境界。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除了家裡,還有許多地方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環境。無論是親子餐廳、圖書館、公園等,各式的展覽會場,都是可以帶給孩子很多成長經驗的地方。但當我們想要帶孩子一起出門時,我們總是無法讓孩子好好參與,更甚至許多的時候總是敗興而歸。對這樣的情況,爸媽常常不知所措。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比您更慌亂,所以大吵大鬧的孩子用盡全身的力量在告訴您[爸比、媽咪,我不要在這裡了。]

為什麼對我們來說這麼有趣的環境,孩子卻如此抗拒呢? 試想,今天您突然被帶到一個外國的市集,那裡吵鬧、快速、壅擠、一堆您不認識的人向您說著您聽不太動的話…,您當下的感覺無疑的會是非常的不舒服。而如果此時,您唯一熟識的人強迫您留在當下、不許離開,那我們一定會使用非常強烈的情緒行為讓這位熟識的人同意您的離開。

所以,幫助孩子能夠在公共環境之中有安全感就是減少孩子吵鬧的主要因素。在此,有幾個方式可以提供給爸媽參考。

首先,孩子必須要再有較多機會出入公共場合之前,具備工具社交的能力。所謂的工具社交的能力指的就是:大家在環境之中共同使理解,類似於用來維持秩序的行為,例如:排隊、通關、買賣。也就是說,孩子在家中可以先利用家規的執行,來先行理解這些規矩(例如:大家都一起坐在餐桌上了,才可以一起開動)。而這些行為的建立,可以幫助孩子在活動當中有較好的耐受度跟環境覺察能力。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需要三股力量---家庭、教育、以及相關的專業,這三股力量是相互合作而且均衡的。』

『在我們陪伴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遇到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父母並沒有樣育孩子的自信。』

身為投身在基層醫療的兒童職能治療師,陪伴家庭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充權家庭是我們的第一哩路,也是最後一哩路。

 

我很喜歡用這樣的一個故事來開始---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lforkids  節錄自All for Kids線上問診系統回覆內容

當孩子在幼兒園出現的情緒問題時,我們更應該再次通盤考量孩子的社交以及子我概念發展史。尤其是<在兒童早期發展並不順利的兒童>,因為不同的階段以及社交互動因素,在面對團體學習的當下,也需要另一些不同的思考。

社交問題在孩子身上十分常見,並不能只歸因於家教!

媽媽您辛苦了,情緒的問題在早產的孩子身上十分常見。我們先花一些時間來解釋一下這些問題的產生,在此我們要先釐清,孩子的情緒問題常常來自於<環境互動的經驗>,並非環境或家庭之中任何一個人的錯誤。所以,千萬不要將這些壓力放在家人或自己身上。會在此強調這點,是因為情緒的問題非常有渲染力,容易影響家庭中的正向力量。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要正向樂觀的陪伴孩子目前遇見的問題。

11518042-large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孩子舒服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注重思考的活動而忽略操作的手部發展,其實是扼殺孩子的學前發展。當孩子缺乏操作的過程,而只剩下<看活動>的假經驗,就是在孩子的無限未來中築起一到圍牆,讓孩子只能看到而無法到達目標。

5vc8qkyt-1393473615  在3C傳媒盛行的今天,孩子無疑地在視知覺的訊息處理及學習都勝過上一代的我們,相信大家都有玩遊戲時發現孩子輕易的就比我們厲害,新手機也是孩子先會玩的情形。我其實並不反對孩子使用3C產品,但卻非常不喜歡3C產品變成褓姆,相信其中的差別不需要再老生常談。

兒童職能治療師一直以來身為在兒童發展中重要的專業,並以手部的發展為專家自居。所以,在臨床經驗之中我們不免會強調手部功能的重要性。在此,我希望藉由一篇文章來闡述我對手部發展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發想觀點便是我認為,手部操作在兒童發展時的重要性也呈現在認知發展以及視知覺的經驗獲得。

當孩子在八個月之前,手其實可以算是嘴巴的延伸,用來作為觸覺訊息的獲得。這個時候的孩子最有力氣的就是頸部,最靈巧的就屬舌頭跟嘴巴,所以抓到的東西就一切往嘴巴塞。當孩子開始可以爬來爬去後(大約就是在八個月大之後),開始用身體來參與環境。這是手部的動作已經有較大的動作,所以丟來丟去的我丟你檢活動,孩子一向樂此不疲。

baby-playing-floor  然而,當孩子開始發展基礎的手部動作後,孩子就開始了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和環境的互動變不同了。從一開始的被動接受,到可以到處爬來爬去,孩子也就發展出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並了解物體恆存與空間的概念。而在孩子的手功能開始發展後,孩子與環境的互動便開始出現經由操作經驗而來的邏輯思考。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ups  當我們需要相關專業的幫助時,第一個接觸的就是評估醫院的兒童早期療育評估。這是一個多專業一起的聯合評估,所以當我們預約評估後都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讓需要評估的各種專業人員安排一個時間<接連著>為孩子評估。既然是多專業輪番上陣,對孩子及家長來說都是很辛苦的過程。有許多人因為不了解,常常在評估時沒有準備而引發對評估及專業協助的負向情緒。

首先,評估是為了讓孩子獲得幫助,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年齡及能力的相關。如果不是同一天評估,我們就無法獲得一個相同基準點的結果,這也就是我們需要在同一天評估的主因。另外,加上孩子情況及外界條件還有醫療人員的時間安排種種因素,我們是在同一天將所有與孩子相關的專業評估一次做完。

再來,每一個專業的醫療評估都是有標準化流程的,為了維持評估結果的準確性,評估者是不能自己改規則的(就連一句話、一個字都不能多說)。例如---我要評估孩子認顏色的能力,我就只會問(三次以內)<這是什麼顏色?>,如果這個評估者說<這個像香蕉一樣的是什麼顏色?>就是不標準的,會影響評估結果,過於高估孩子的能力就無法讓孩子獲得應有的協助。就更不用說,露出表情或口型的情形了。

也因為我們的評估有一定的程序,所以無法<合併><簡單化>,這也是大家會誤解的地方。我們的評估並不是SPA,醫學的評估過程是一個臨床臆斷的過程,就像醫師每次都會問一些差不多的問題一樣,這是我們臨床推理的過程。例如---有一個很瘦小的孩子來評估,孩子為什麼會很瘦小? 一般人會直接問<營養吸收不好嗎?>,是啊!的確是不好。但是<這只是一部分的答案>,無法解決通盤的問題。而醫療人員會問<家庭疾病史、產程、出生體重、染色體等生理檢驗……………………..>,如此才會得到較為周全答案。

而當孩子進行評估時,不同的專業所使用的評估工具會需要收集各項的能力作為評估的依據。所以,當心理師問孩子顏色時,孩子要答一次。職能治療師問顏色時,又在答一次。語言治療師評估時,又~~~再答一次。這些是不能省略的,而且每個專業的著眼不同,評估的方式也不同。當我們給孩子看圖卡、或是用口頭問、甚至用操作的,雖然都看起來像是<分顏色>,卻都是使用不同的能力。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Angry-Child           身為一位職能治療師我們一直以讓孩子在環境之中<正向、積極、快樂>的獲得安適感而努力,如果用白話一點來說,我們一直以讓每一位獨一無二的孩子都能喜愛自己的生活,並和環境之中的人事物有快樂的經驗。藉由這樣的過程,讓孩子在環境之中學習<平衡>。有適當的平衡能力,孩子才能度過成長中的難關,那些心理學家們所定義出來的成長難題。

         比起分析心理因素的古典心理學派,職能治療師們更重視正向的團體動力,以及孩子與環境互動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一直建立孩子有<自己製造貴人的能力>!!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但是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他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在環境之中獲得幫助嗎?? 同樣都是數學不好,有的孩子可以讓大家都想幫他,但有一些孩子卻為了保護面子,弄得大家都很緊張!!

         很多時候,我們都了解<只要孩子願意多做幾次>,經由練習就可以有更好的學習成就。然而,只有一部分的孩子願意再多試幾次。而這些願意多試幾次的孩子許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挫折忍受力超乎常人,而是因為環境中的貴人所造成的正向支持

        試想: 今天孩子因為愛生氣而讓您很困擾,而有兩位治療師的課程您可以選擇! 第一位治療師的課,孩子很高興地參加,很高興地結束,老師在下課時會跟您說孩子的優點,天下太平的讓您忘了孩子愛生氣的個性。第二位老師的課,孩子在課程之中不到10分鐘就爆炸了,您可以清楚地聽見孩子在課程之中不配合的聲音。好不容易下課了老師還在幫孩子”加強”,不斷的耳提面命。結束之後開始鉅細靡遺跟您報告孩子在上課時的一舉一動,然後希望您回家繼續配合。

         您會繼續上哪一堂課呢??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大人不要急!孩子需要的是真實的經驗,而不是正確的經驗! 

        學習及經驗是兩種互相增益的過程,經由<經驗>孩子可以漸漸產生<學習>。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覺先有多次的<經驗>才會有機會產生<學習>。有就是說,如果只在意孩子是否有學習而剝奪孩子經驗的過程,或者是希望減少經驗就獲得學習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通常,孩子會需要學習的事物多是有<步驟的>!但是,在孩子經驗的過程之中,這些步驟可不是一次就都完全學會,有許多時候孩子會遺漏了一些部分,所以孩子才需要再多經驗幾次。這時候,如果孩子能有友善的環境及互動,就可以產生良好的學習經驗。但是,如果身旁的大人不小心一時心急讓孩子不花力氣的<假裝完成>活動,那一知半解、自以為是的學習可就稱不上學習了。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718f1a222026a0c7b39a62b26334fd3      哆哆的媽媽是國小教師,為了能親自養育哆哆所以特地申請了留職停薪,希望讓哆哆進入幼稚園前有健康發展的童年。哆哆的媽媽對於哆哆的照顧可以說是無為不至,從食物到運動都讓哆哆有最好的安排。哆哆在媽媽的養育之下,很小就開始表現出在語言方面的天份,除了喜歡聽媽媽說故事之外,也喜歡自己編故事,在童言童語的創意分享之下媽媽以及親朋好友都覺得哆哆一定遺傳了媽媽,也是一位資優生。

    在哆哆進入幼兒園的前一年,媽媽開始希望能讓他增加一些社會經驗,所以帶著哆哆一起參加社區的讀經班。就在哆哆與媽媽一起參加讀經班的課程時,一開始媽媽發現哆哆很成熟,不像其他孩子一樣因為怯生所以哭鬧,或是待不完一節課而一直動來動去。相反的,哆哆一整節課都乖乖的坐好,唯一令媽媽不解的地方是,哆哆一句話都不說。

    回到家裡,媽媽認為哆哆只是不習慣,應該幾次就會好了。為了讓哆哆可以更輕鬆的加入讀經班,所以媽媽在家裡也會幫哆哆複習。當然,讀經班的教材對哆哆來說是十分容易的,所以在家裡媽媽幫忙複習時,哆哆是可以讀的很好的。過了兩個月,哆哆在讀經班依然不開口,但是媽媽在家裡和哆哆一起讀時,哆哆都很高興的跟媽媽讀著詩歌,也不會有不想上課的行為,一點都讓人摸不著頭緒。

    哆哆這樣的行為開始出現在更多的場合,積木課、游泳課…都開始不說話。然而,當媽媽或其他人想引導哆哆表達時,都反而讓哆哆更退縮,惡性循環之下,所有的課程哆哆都像口香糖一樣黏在媽媽身上。漸漸的,哆哆只在媽媽面前會主動表達,在其他的時候都靜靜的躲在一邊。有人建議讓哆哆去上語言課,但是媽媽很清楚哆哆不是一個語言遲緩的孩子。

     經過了和從事幼教的同事們討論,哆哆的媽媽發現哆哆的問題其實一點都不罕見,在語言資優的孩子身上,這種因為情境轉換而天差地別的表現其時時有所聞。在許多學校的資優班其實都有職能發展專家的參與,所以哆哆的媽媽鼓起勇氣求助職能發展專家。經過討論以及一段時間的互動觀察,我們發現了在語言資優的哆哆身上確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nline-puzzles-for-kids         小育是在大家庭家中和堂兄弟一起長大的孩子,小育自小就很喜歡研究自然科學,對於書本上的資訊以及動手研究都很有興趣,所以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沒有擔心過他的學習。在一天一天長大的過程之中,媽媽一直認為小育需要幫助,但是卻無法明確的定義小育的情形,家中的人也不支持媽媽想一探究竟的想法。

       小育在幼稚園及果小時都不負眾望的表現良好,所以家中的長輩便催促媽媽回到職場,這時小育的媽媽雖然稍覺不妥,但還是回到職場工作。而在此時,媽媽才開始了解到,先前那些”好像怪怪”的地方,其實就是小育需要幫忙的地方。

       小學二年級的小育在媽媽回到職場後開始到安親班跟大家一起進行課後活動,而家人也因為體恤媽媽回到工作職場而協助接送。也因為這些轉變,小育和親友及同學的互動漸漸讓孩子的特質呈現…,先是大伯抱怨小育吃點心挑三揀四….、接下來安親班老師抱怨小育在班上大吼大叫…、然後連疼愛孫子的奶奶都抱怨小育理由很多…。

       仔細推敲,媽媽發現一個難以啟齒的現象<小育跟媽媽、舅舅、外公外婆…相處>就很順利,但是在自己的家中和爺爺奶奶、大叔大伯…況狀連連…。也因為這樣複雜的情形,媽媽在小育三年級時終於有機會讓孩子接受職能治療師的評估。在職能治療師評估的過程之中,專業人員光從晤談就發現問題了,這是很多優異天賦的孩子會出現的問題<思考快、堅持規則、很願意分享卻不會看人臉色>!

       對小育來說,他知道市面上販售的果汁大多不是真正的果汁,所以當大伯買果汁給他當點心時,小育就直接回絕說他不想喝果汁。教室裡出現一隻小蟲,老師為了讓大家專心上課隨口說一句大家不要一直看蝗蟲,小育立刻抗議<那不是蝗蟲,是蚱蜢!>。奶奶在街上亂塞一張小垃圾,小育堅持賴在地上不肯走,要奶奶撿回小垃圾…。就些天天上演的事件,如果換了是在舅舅家就完全不一樣了,舅舅的副業是養甲蟲,小育可是第一幫手,那些昆蟲要如何處理可是不用提醒就能完全上手的。外公喜歡下圍棋,小育是很好的對手。外婆在家中幫忙顧小表妹,小育也能幫上一把…。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mart-kid           蓉蓉是一位就讀於台北市貴族國小二年級的女生,在升上國小之前,蓉蓉是一位自信、喜歡學習、人見人愛的孩子。在幼稚園階段,學校的老師都認為蓉蓉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優勢,所有教過的新知,都只需要教一次便能融會貫通。常常有些時候,蓉蓉也會幫助其他的孩子,當其他孩子的小老師。老師異口同聲的說,像這樣優秀又喜歡幫助別人的孩子絕對是資優的模範學生。

        但是,原本完全不需要擔心蓉蓉的爸媽們在蓉蓉開始上國小的第一天便發覺一切都變了樣子。蓉蓉在上課時,一直會被糾正愛說話、提醒了也停不下來。回家聯絡簿抄得亂七八糟,自己也看不懂。在學校的作業幾乎都不能完成,即使老師一直陪到很晚也是勉勉強強過關。爸媽開始懷疑,我的孩子到底還是不是幼稚園時的小天才。

         當媽媽流著眼淚向職能專家求助時,我們看到了一位傷心自責的母親,以及一位毫無自信的孩子。在經過完整的評估之後,發現蓉蓉在聽知覺的所有相關智能表現明顯的優異於同齡兒童,但是在視知覺的相關項目卻低於同齡兒童兩個標準差(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所以,在我們和母親及老師一同討論之下,我們發現:資優孩子天差地遠的表現是由於無法勝任教學方式的轉變。

        在幼稚園時,環境的互動方式讓孩子優異的聽知覺能力得到很好的發揮,所以在閱讀以及邏輯思考方面孩子都有很好的學習成就。但是,在孩子優異的表現背後,卻讓大家都忽略了孩子其他面向的發展。尤其是在視知覺方面,由於孩子多使用語言以及聽知覺進行學習,在課程上喜歡和老師一問一答。導致孩子缺乏視知覺的經驗參與,所以在看黑板/對應/抄寫/視覺辨識方面,都明顯的出現困難。在國小階段(一二年級的學習經驗之中),視知覺的表現有重要的角色,已經不是單就使用聽知覺就可以完整學習的了。

        所以,具備資優表現的孩子在學前時期應該有經過完整評估的經驗,幫助爸媽了解孩子的優勢,以及為孩子提供適能適性的學習。避免因為孩子過於依賴優勢,而忽略全腦的發展及學習。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擁有令人羨慕的天資,卻在平凡的生活之中面對不為人知的困難。

 

 

我們的頻道   All for Kids 兒童職能治療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二十年前,我們的生活和現在差了十萬八千里。二十年之後,孩子的世界也會和現在差十萬八千里! 那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現在對孩子的”要求”及”期望”在孩子將來的生命之中到底會有多少幫助! 有沒有一些東西,或是一些條件,我們可以預知在將來能讓我們的孩子有快樂的生活… 

一窩蜂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拼命在各種標榜對孩子有幫助的課程中撒大把大把的鈔票。其實,在這幾年幫助孩子的執業過程之中,我覺得有一項能力很重要---孩子要有能力,接受別人的幫助,調整自己的情緒,學習面對問題。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首先,孩子在環境當中要先了解自己的問題,並且了解問題及評估自己的能力(其中,更需要理解自己的不安及害怕)。然後,孩子需要在環境之中搜尋可能的協助,這些協助可能是自己出現、也可能是需要孩子”啟動”才會出現。而孩子還要在很多幫助之中,選一個適當的,在獲得幫助後,孩子便需要利用這些幫助面對他的問題、但不一定能逃避。而在獲得幫助之後,孩子要學習自己來,而不是一直等待幫助的出現,進而發展出問題解決的能力。 

不同能力/年紀的孩子,在接受幫助的範圍/方式/程度上都有差別。如果再加上孩子對於事件/情境的理解並不全面的話,表現出來的功能就會有很大的差別。而我們常會發現孩子似乎搞不太清楚情況,或是一昧地做出不且實際的要求時,或許我們可以想一下,孩子是真的在無理取鬧,還是孩子無法和環境做出好的互動,不知道我們提供了協助。 

通常在這種情形發生時,家長會很”無力”的希望問題趕快消失。但是,對孩子來說,讓問題消失並不會讓孩子增加任何經驗或能力。就算我們秋後算帳,孩子也已經離開了問題現場。所以,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有問題存在的環境之中經驗跟觀察。而我們提供的協助,就是讓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多待一下。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職能治療師  朱翰鈞

  在任何的學習中注意力都扮演首要角色。當小嬰孩還不會走,只能在家裡大冒險般地四處爬行,一定是先「發現」到某樣東西,透過肢體接近物體,手部觸摸、操作,聽到大人的命名,孩子才會知道這物品的名稱以及使用方式,進而理解這物體與空間的關係,開啟了一連串的認知發展。

  在教室內常常會聽到老師說這幾句話「大家看這裡」、「接下來要講的很重要,大家要專心聽了」,注意力是人將自身的焦點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的能力。但是注意力不僅僅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其中還有「過濾」這項重要的功能,讓我們在專心上課的同時才能不被窗外的蟬叫聲給干擾。

  所以當我們在給孩子不同的活動去練習專注時,不僅僅是看孩子有沒有專心「看」,我們必須當起偵探,仔細觀察孩子是否無法「過濾」,是不是有特殊頻率的聲音,還是衣服的材質,或者是手中操作的物品觸摸的感覺影響了孩子的注意力。這些都必須透過耐心,讓我們越來越怎了解孩子並且確切地幫助他。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相片 13-10-7 上午10 33 49  認

                                                  職能治療師  蔡詠如

     從先前的課程中我們已經知道孩子的發展如同一塊塊石磚所堆積起的金字塔,缺乏任何一塊基石都有可能造成後續的發展不夠穩固紮實;但是當孩子們學習到每個基礎能力後,其實並非可以直接將之堆疊成塔,還需花一段的時將所學新知與舊有的經驗相連貫、整合消化後,再塑造或者變質成可放置至每個地方所需並且適用的大小或者材質,即「類化能力」。

    經驗的學習以及嘗試錯誤並且修正,是孩子形成“類化能力”的重要過程,就像學校生活仿佛一整個社會的縮影,讓孩子於出社會前提前體會並且練習與人相處所需的基本人情世故。動作或者認知上的學習也是如此,除了具備基本的技能之外,還需要有能發揮此一技能的練習空間或者場所,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即可成為孩子發揮所學的最佳時機,因此讓孩子常有機會並且實地參與其生活是很重要的。

    下面為本週課程所提供的活動,綜合了動作、認知、問題解決、社交互動等各個向度的能力,讓孩子可以將先前所學好好地整合與「實習」一番!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4  認

                                              職能治療師  朱翰鈞

 

  認知發展的程度對適應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認知發展健全的孩子,可以從環境中體驗或者在成人的引導下,學習應付接踵而來的問題與挑戰,從而配合,甚至能創造出更有利的生活條件,最終目標就在於自我的實現並且貢獻社會。 在先天條件上像是中樞神經、肢體發展、年齡、性別以及個人的氣質會有個別差異的不同外,後天條件包括環境、家人關係、指導方式、社會文化對於認知的發展也會有其重要性的影響。 感知系統是許多活動的基本條件,像是演奏小提琴時需要視覺看樂譜,聽覺辨別音的頻率高低與本體覺了解手部的施力方向與位置。 

文章標籤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能治療師  蔡詠如 

相片 13-9-23 上午10 30 52  

        孩子的認知發展伴隨著動作發展、遊戲的經驗、與試誤學習而來,尤其2歲前的孩子,更是在探索環境、東摸摸西找找的過程中獲得許多感官的刺激,並且從這些感官經驗的累積,一步步建構出對這世界的一套解讀理論,即「認知系統」。認知能力涵蓋記憶、邏輯推理、問題解決與思考連貫,大腦於發展的過程,會嘗試從大量的實作經驗中學習、累積並整合資訊,形成所謂的學習能力;因此此一階段的孩子通常喜歡嘗試、但又害怕挫折,家長們別急著幫忙,小心原本心裡所想的美好「助力」變成了剝奪孩子學習機會的「阻力」!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