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的目標有時並沒有被仔細考慮!

 

    還記得剛孩子聒聒墜地時,每個父母所關心的第一句話 : 健康嗎?(這時我們所謂的健康指的大多是有手有腳,看起來的外觀健全。)而當孩子符合這樣檢驗的標準時,我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開始會出現一系列的各種要求,而且這些無窮無盡的要求,大多的時候並沒有被合理的使用。

    其實,如果仔細的回想,我們多是期待孩子我們已經知道孩子會做不到的事,如果早知道孩子做不到,那為什麼要期待呢?因為我們時時刻刻的由衷渴望孩子能夠成長/成熟。例如 ,有位家長是這麼說的 : 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好好的上課,不要老是被老師說他不專心。都長這麼大了,為什麼不會自己管理自己呢?東西都不會自己好好整理,都跟他說好幾次了,書包就是不整理好。還有功課每次都要我三催四請才要寫,自己應該要記得寫啊,寫的這麼慢,怎麼應付功課…..。如果是這樣常見的臨床主訴,職能治療師們就會開始一系列的評估及介入,希望孩子可以避免發生剛剛所提到的情形。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推敲一下,孩子-環境-家長-老師-所要求的活動之間的關係,其實就算大多的家長都會說出剛剛那一大串話,也不代表治療師所介入的活動就會一樣。

 

 


 

 

 

 

 

 

    所以,我們在介入孩子的問題時,我們需要考量各種面向的影響。並且了解,所有需要考慮的面向並不是對個案有絕對的決定權。也就是說,就是因為我的孩子,所以他才會這麼不專心,這麼斬釘截鐵的話多是不成立的。

    在我們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努力或修正的方向時,我們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考量,幫助孩子及其他關心孩子的人了解,孩子的需求及他人的角色。並且考量環境之中的相關因子,才能從其中挑選出較為適當的目標作為活動設計的因子。 


    最近設計了幾個關於專注力的問卷,希望能讓關心孩子的人了解,我們除了量化的問卷之外,也可以同時參考質性的敘述,幫助孩子適應環境,建立自信。

 

 

請家長及學校師長一起完成以下問卷,幫助職能治療規劃介入目標 :

請紀錄及觀察孩子在課程中的相關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