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封最近回給家長的信… . 信中的家長正為了孩子的情緒而問擾… 

    親愛的爸爸媽媽,您辛苦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我們有最重要的三個力量,分別是 : 孩子 / 家長 / 學校 ( 相關專業 ) 。而當孩子還小的時候 ( 尤其在 3 歲之前 ) ,因為孩子的能力大多尚在發展,又還不用上學,所以等同於父母是最重要的推手。 

    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之中,有許多過程是你我皆經歷過的,但因為我們已經長大成人,所以我們較高階的認知經驗會取代年幼時的知覺處理經驗。換言之,我們不了解孩子是正常的
,並不需要有情緒上的挫折。當然,如果我們能認識孩子在幼年時的認知模式及知覺處理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動機,並且提供適性適能的環境因素。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孩子在大約 2 歲時,會經歷人際界線的發展過程,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需要時間慢慢接受的事。所謂的人際界線所指的是,理解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個體,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多數的孩子會到小學才漸漸完備。當孩子還在襁褓時,因為我們和孩子的互動較多為生理需求的解決,所以孩子會解讀為,我只要餓了或渴了,爸爸媽媽就會知道,孩子會詮釋為我和父母是一體的。而大約到了 2 歲,孩子開始出現更多的行動能力後,我們開始會教導孩子關於”禁止”的觀念。甚至是讓孩子聽故事將他人的經歷引以為戒,這些過程都會讓孩子開始發展人際的界線及同理的認知,這時孩子是十分辛苦的,因為孩子需要將先前一直以為的概念打破,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也很難過的過程。而當經歷這個過程時,我們需要的是溫婉的堅定及耐心的陪伴。 

    其次,孩子在詮釋一件事情時,並不像成人一般的完整或是符合邏輯。孩子常常會只擷取到片段,或是過份誇大或扭曲部分。這對正在發展中的孩子是很常見的
,也是認知發展過程之中必經的里程。而對父母來說,這便是孩子有理說不清的主因。所以有時,當孩子看到新聞或是實際發生的情境時,我們不彷等一下孩子,讓孩子自己陳述一次事件,屆時我們便可以輕易地發現,孩子常常放錯重點。 

    另外,我們也需要考量孩子的互動能力
,有時孩子在環境之中,沒有經驗處理當下的問題 ( 雖然我們不一定抓得到孩子的問題 ) 的經驗,例如 : 以前都是用一種規則輪流玩,但今天公園裡的孩子用的是另一種玩法。如果孩子遇到自己的問題時,沒有處理經驗,又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以讓父母了解情形,那孩子會將活動的主控權交給您,冀想您會幫她處理問題,並且只會表現出更低階的互動能力。這時,我建議由您牽著孩子的手回到遊戲之中,待在遊戲團體之中一會兒,甚至幫孩子融入大家。因為,如果孩子是沒有經驗或是沒有互動的方式,就算您一直鼓勵,孩子也不知道自何開始。只要當孩子了解,雖然一開始有點怕怕的,但是之後就很好玩,下次便會願意忍耐。 

    最後,孩子跟孩子間的互動相較於孩子跟大人之間比起來是較為困難的,因為孩子與孩子間彼此都需要練習 / 嘗試 / 磨合,只要一點點不相通,孩子就無法有反應的能力。而孩子和其他孩子的互動的能力漸漸發展至小班便會有功能的表現。在此之前,一些親子一
同參加的團體會比讓孩子隻身前往的活動適合。   


    最後別忘了,主要照顧者要有照顧自己的時間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 您的生活中有太多事務要處理,但是孩子 < 只要處理你 > ,這也是讓孩子天使變惡魔的原因。所以,對於家務管理 / 照顧孩子 / 照顧自己都要平均,才能讓您身心都健康。我們建議可以讓家人分擔一項每天的工作,例如 : 由父親幫孩子洗澡,夏天到了正適合。而這段空白時間請拿來照顧自己,出門洗個頭,上上網,喝茶看書…都可以。讓自己充一下電,接下來才能神清氣爽的面對生活。  

   
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之中,職能治療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醫療專業。在我們介入孩子的過程之中,需要家長及孩子一同的配合及參與,我們才能為孩子量身設計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因為,每一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同一個活動對孩子也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