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力康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小恩是一個願意學習,樂於互動的孩子。在幼稚園時,學校老師就發現,在上課時小恩常常會一直跟老師確認勞作的步驟,但是似乎不是聽不懂。同時,孩子喜歡幫老師做事,但卻不喜歡幫助同學,吃飯盛菜時老是喜歡拖拖拉拉。一開始,小恩身旁的人都不以為意,認為孩子這些行為都只是氣質害羞,一直到大班了才出現問題。幼稚園大班開始,學校開始讓孩子練習剪刀/用筆等等活動。這時老師才發現,已經大班的小恩並不像其他大班孩子一樣直覺地做出適當的工具使用動作,反而還是用小班孩子的操作方式,老師便開始規定小恩姿勢,家長在家中也同樣希望小恩練習,一個學期過去了,小恩變成一個不喜歡上學,凡是拖拖拉拉又理由很多的孩子。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經由和環境的互動經驗便會漸漸習得動作及認知成長。而所有的學習經驗都是自簡單發展到複雜的。例如:孩子一開始學會走路時,會從需要環境幫助到自及行走,當孩子常常出門時,便會學習走不同的路徑(平地/斜坡/樓梯/電扶梯/濕滑的地面),同時也會學習控制速度,當然如果孩子越來越大我們還會讓孩子試著背書包。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有些動作如果我們沒有讓孩子充分練習,當較複雜的動作需要出現來回應環境需求時,孩子就無法使用先前較簡單的動作經驗作為動作發展的基礎。簡而言之,如果孩子不多多練習一些簡單的動作,如:剝水果皮/解開扣子,那當孩子需要使用剪刀/筷子/鉛筆,或是需要使用電腦設備時,就無法藉由先前的經驗發展出適當的動作能力。

 

    然而,在醫療專業的臨床工作之中,我們常常發現當局者迷的情形不時出現。精細動作不佳的孩子常常被誤認為情緒控制不佳(尤其在面對各種學習時),視知覺需要幫助的孩子已常常被認為是不專心。這些情況所代表的並不是家長或臨床治療師不了解孩子,而是因為環境要求及孩子的表現能力無法有適當的互動時,孩子便會發展出另一套回應環境要求的策略,例如:視知覺不好的孩子因為在學校的環境之中,無法單純從黑板獲取資訊,所以會傾向一直問老師問題或是和同學談天來獲得更多的語言訊息,而這類的孩子在家中因為父母多是一對一幫忙複習功課(家長通常會一邊寫一邊解說一邊看孩子的反應),所以並不會被家長發現這樣的問題。而當孩子出現學習瓶頸時,就怪孩子不專心。

 

 

    當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時,每一位治療人員都會慎重其事地進行評估/會談/觀察等等過程,再著手治療。我們依靠孩子當下的表現及行為來做臨床臆測,當然我們也會加入家長及重要照顧者的意見。所以,我們可以中立且客觀的提供意見及做出介入,但如果家長希望我們能體會他的壓力及難處,治療師只能經由時間盡量感受。如果當家長覺得治療師的建議窒礙難行時,如果您無法讓治療師感受到您的困境(例如:家裡的長輩…),單單只有在治療室中練習,在家中的建議卻無法實施時,孩子是無法如預期的成長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l for Kids 的頭像
    All for Kids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All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