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人! 不要搶玩具!><要等待! 要排隊! ><這不是你的! 要輪流玩!> 孩子出了家門,就變成了炸彈。除了聲嘶力竭之外,爸媽更要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
兩三歲的階段正是孩子在認知語言、動作遊戲、社交情緒等各方面都蓬勃發展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多多接觸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以及不同的環境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成長動力。但因為小家庭的生活模式,家中的寶貝並沒有上一代友善的同儕生活環境,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和同齡的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即使爸媽特意帶孩子在公園或親子教室與其他孩子互動,高頻率的出現打人、搶玩具、鬧情緒的負向行為,有讓家長及孩子都很受傷。讓心急的想讓孩子學習與人互動的爸媽不得其門而入,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讓我們的下一代真正的變成宅男宅女。
其實,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擁有太多令孩子興奮的東西可以投入。尤其當孩子開始展現出與世界互動的能力時,能讓孩子產生滿足感,所以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願意嘗試,他們享受嘗試的過程,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之中獲得經驗。所以,一個擁有兩歲幼兒的家庭通常像是一個被炸彈炸過的地方一樣,四處散落的玩具以及永遠不在位置上的生活用品都是孩子享受遊戲的結果。雖然這樣的情況會讓我們很頭痛,但對於一位兩歲的生活探險家而言,遊戲並不是專心一意的解決問題,而是在各種遊戲之中獲取大量的資訊。
基於兩歲的孩子在當下階段遊戲的方式,加上在家庭的生活環境之下,孩子在兩歲時會以自我為世界的中心來思考問題,所有的東西如果我想要都可以拿、都可以玩、都可以吃的,這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階段下,並沒有建立適當的人際互動界限的表現。所以,在這個階段爸媽需要教導孩子了解<別人的>與<自己的>東西之間的差別。在孩子的理解之下,孩子開始學習家裡的規則、基礎的物權,甚至是安全的概念。但我們必須理解,家中的這些規則雖然<看起來>孩子好像能遵守,卻不代表孩子理解真實的情況,也不代表孩子能類化這些規則到家庭以外的地方。試想,在家中孩子不需要排隊、不需要等別人、不需要使用與同齡孩子適用的社交行為,在熟悉的家中盡情的遊戲成長,如何能夠處理出了家門之後會發生的行為? 例如:孩子在家中可以自己一個人獨享玩具,爸媽也能夠經由熟悉的互動模式理解如何與孩子互動。如果今天,孩子來到一個需要與他人一起遊戲的空間,面對另一個來自其他家庭的孩子,如何能夠重現在家裡好好遊戲的情況。
除了家庭經驗以外,對兩歲的孩子來說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讓孩子面對社交挑戰時特別吃力,其一就是語言發展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擁有很好的語言吸收能力,也十分願意利用語言與人溝通,但我們可以發現說話這件事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需要付出很多的專注。我們不難發現,孩子需要很專心的說話,也希望大人專心的聽他們說話,如果有事情同時發生,孩子就會無法兼顧說話跟其他的事情,甚至是忘記剛剛要講什麼。而這樣需要專心說話的過程,對於一個剛剛開始表現說話能力的孩子來說是很常見的過程。而我們在家中教導孩子的社交用語,在家中的單純環境孩子很容易複述出我們期望的語句。然而,如果孩子出了家門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出現許多需要孩子專心的因素。例如:專心地觀察他人、專心地注意爸媽會不會離開、專心地玩一推家裡沒有的玩具、專心地想盡辦法玩到盪鞦韆...。而這些因素會讓孩子無法好好的專注在講話這件事,所以當孩子無法同時關注這麼多的目標時,退化的方式就非常容易出現---而運用肢體動作是此時孩子最直接有效的行為,同時不需要太多的專注就可以產生,推打的行為也就產生了。
其二,情緒控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正在整合的階段。如果我們粗略的將情緒的大腦路徑分類,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反射性的直接情緒,一個是理性思考後的認知反應。直接的情緒是對於不舒服、或是環境的不友善的反應。而理性思考後的行緒反應則是經過高階認知的反應,也同時會被文化、教育或經驗影響。這兩個部分是同時開始的,但理性的反應需要較多的大腦處理,所以會稍微需要多一些時間。對於大人來說,這兩個反應的時差不會太久,所以我們可以適當的控制我們對於外界的反應。例如: 我們很喜歡在朋友生日的時候惡作劇,當事人雖然嚇了一大跳,卻仍然可以立刻轉換成接受生日祝福的情緒。但,孩子對於環境造成的直接情緒會因為孩子的耐受度較低,而反應出更大的反應,但是卻沒有成人的理性經驗,所以很容易無法處理當下的情緒,需要較長的時間冷靜。例如: 孩子本來以為馬上會有點心,但家中恰巧有更好的蛋糕,所以爸媽想要帶孩子回家後再吃蛋糕。這時,孩子就非常容易因為情緒發展的階段而無法度過失落,甚至沒有辦法啟動認知的思考理解狀況。這時,反射性的情緒動作就會伴隨出現,哭泣、喊叫、破壞、攻擊等行為,會在孩子無法思考的當下出現。
除了發展上的困境之外,外在互動的經驗也是我們需要了解的。許多家長會說: 我的孩子喜歡與大人在一起,但不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與大人在一起時,孩子的語言、互動都非常良好,但是卻無法與同儕一起玩,這樣的情形讓家長十分疑惑。而這樣的情形是可以預期及理解的,首先孩子與大人的互動良好史基於成人有較好的互動能力,並且成人較為容易推論出孩子認知的理解程度,所以即使是不認識的成人也可以利用一小段時間的資訊收集,就對孩子投其所好。但是,同齡的孩子互動時,這樣的互動基礎並不存在,孩子也沒有平行遊戲(各玩各的、不相干擾)的充分經驗。所以,孩子並不容易與其他孩子展現出與成人一樣品質的互動行為。孩子之間是壁壘分明的個體,所以並不是一起玩,反而是都要玩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其實並不是相互敵意的競爭,更貼切的形容是一個環境裡有兩個VIP。
仔細的分析孩子出現麻煩行為的過程後,我們再專注在<打人>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的孩子非常多的時候除了動手打人根本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這跟家教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需求角度來引導孩子才是重點。在此,有幾個方式可以明確地引導孩子:
<工具性的社交行為可以讓孩子輕鬆地找到團體的規則>
所謂的工具性的社交簡單的詮釋就是規矩,例如:排隊、看到人要打招呼、要敲敲門才能進去、要說謝謝…等。這些行為的建立,可以讓孩子在環境之中了解他們被期待做出哪些行為。所以,當我們開始意識到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多樣化的人事物時,就可以開始建立這些行為。而不是已經有這些環境需求了,才剛始要求孩子遵守。一開始時,孩子是從我們的稱讚理解環境的期待,但在漸漸地累積經驗之後,孩子就會經由這些行為在環境之中獲得安適感。
<利用簡單的小工具讓孩子理解人際界限>
一群孩子圍著玩具一起玩時,因為家庭中遊戲的經驗(所有的東西我都可以玩),會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之中搶成一片、互相干擾,並不是平行遊戲的好開端。所以,在家中進行日常活動時,可以準備餐墊、裁剪過的止滑墊、托盤等小工具規畫出一個孩子要遊戲的區域,讓孩子了解要在這個區域活動。有點像是當一群孩子在幼兒園裡面吃飯時,大家都不會去搶別人的東西吃,因為孩子很容易理解在碗是區分每個人食物的工具。所以,當孩子習慣在餐墊上遊戲時,我們就可以攜帶這個餐墊外出,讓孩子在遊戲的時候有一個小工具宣示自己的主權。
在進入幼兒園前,孩子就需要有平行遊戲的經驗,利用小工具讓孩子獲取平行遊戲的成功經驗,可以讓孩子與其他孩子同處一個環境時就為輕鬆,在非高壓的情況之下,情緒、語言、認知學習的表現都會有平時應有的表現。
<教導孩子利用身體很自然地與環境溝通>
最困擾人的問題行為無疑是打人,尤其是當孩子很專心的遊戲時突然出現的環境干擾(其他孩子突如其來的參與)。在此,我們無法要求孩子拿出太多的精力處理這些干擾,因為此時專心遊戲的孩子沒有其他精力來分心。所以,身體的自然動作就是一個很容易建立的方式。當孩子在家中遊戲時,大人可以在孩子的身旁後方做出一些類似的干擾行為。例如,孩子坐在我們懷裡在看書,我們伸長脖子試圖擠掉孩子的空間。這時,孩子會很自然地轉向身體,更完全的背對我們以維護他的遊戲空間。而自然的轉向身體保護自己正在專注的東西,就是一個除了打人之外有有效的行為。其他孩子會比較容易意識到對方不歡迎他人一同遊戲,也可以用身體的相對位置避免動手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情緒而無法宣洩時,要讓孩子有自己靜下來的空間>
自己靜下來的過程是孩子情緒控制的重要元素,不是因為環境迎合孩子而是孩子自己靜下來。此時,環境是流動緩慢的、家長是穩定平和的,孩子有哭泣的權力,也有下台階的方式。而這樣的行為經驗常常或在社交的壓力之下而無法滿足,所以孩子才會學習到用負向情緒來解決問題。所以當孩子遇見了一個情緒因子,而情緒出現時我們要陪伴孩子經歷這個感受,但我們不需要再加油添醋。直到孩子做出平時可以表現出的適當行為。例如: 打針很痛,孩子非常害怕去醫院。此時,我們不需要欺騙孩子,反而是要預先教導孩子適當的語言<阿姨,你可以輕輕的嗎?>,甚至有的家長會用筆尖模擬打針的感覺,讓孩子有所準備。但是真的很痛,所以孩子會哭是正常的。讓孩子好好地哭,之後在離開醫院前跟醫療人員說聲謝謝。其間的過程,不需要過多的安慰,只須要讓孩子在單純的環境之中好好自己冷靜下來。
這樣的過程十分容易類化到其他行為,所以請讓孩子在小事上可以練習。例如: 當孩子的作品被其他孩子撞倒時,孩子一定會有不好的情緒,這時其他孩子是有意還是無意其實不會影響孩子當下的感受,所以安慰孩子對方不是故意的通常一點用也沒有。情緒引發時,我們需要做的是當下的陪伴,不需要動手試圖回復原狀,而是陪孩子好好的經歷這個失落。同時,我會建議此時對其他的孩子說: 等一下下喔,等一下下就哭完了。當孩子在穩定的環境中,比較容易靜下來,用適當的方式互動,像是說出<媽媽,你可以幫我修理嗎?>。臨床的經驗發現,當孩子有情緒時如果家長的反應越劇烈,孩子的問題行為就越容易出現,穩定的陪伴無疑是較好的策略。
無疑的,兩歲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年紀,但是面對這樣一個黃金時期我們需要更好的觀點及知識來陪伴孩子成長。當二十年之後,我們的孩子所面對的環境將是我們無法預期的快速、多元,具備更好的環境處理能力無疑的是一個讓孩子獲得自信以及成就的方式。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家庭的薰陶無疑是最重要的基礎,我們利用醫療的專業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發展的需求,進而建立正向積極的方式引導孩子開始體驗這個美好的世界。
留言列表